“海洋不单单是水,更像一锅汤,充满了生命。我总是和没有潜过水的人说,应该把它列在清单上,这是死之前一定要做的事情之一。”
“海洋不单单是水,更像一锅汤,充满了生命。”西尔维亚厄尔(Sylvia Earle)在北京这样向大家阐释她眼中的海洋。
她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常驻海洋探险家,同时也是海洋学家、作家和讲师,《纽约客》和《》授予她“深海女王”的美誉,美国国会图书馆则称她为“传奇人物”,《时代》杂志更将她誉为首位“地球英雄”。她是资深海洋领域研究科学家,同时兼任政府官员以及诸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执行董事,包括科麦奇公司、杜克大学海洋实验室、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美国国家海洋保护区基金会和海洋保育协会等。
她主导过100多次海洋探险,水下日志的记录时长超过7000个小时。1970年她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女子深海探险队参与“玻陨石项目”,曾先后参与10次饱和潜水。2012年7月,77岁的她创下单人深海潜水1000米的惊人纪录。同年10月,她背着25公斤重的潜水器具,在海南分界洲岛下潜到9米的海底,进行了约20分钟的浅海潜水。
近年来厄尔专注于海洋探索及保护,她对记者说:“关于未来可能有很多坏消息,好消息是我们在不停地探索、认识世界。”
带着美丽的微笑,优雅的厄尔博士开始了她在9月6日北京时尚廊一场读者交流活动的开场白:“今天的北京有漂亮的蓝天。今天的中国已经和我40年前第一次来时十分不同,当然,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目光所及之外,让她感触更深的是40年间人们对环境的态度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前,人们都觉得世界如此之大、有韧性,能够自我修复,人类可以向空气、海洋排出废物、索取,砍树和捕猎是不会有恶果的。现在,人们开始明白,自己有改变环境的能力,但这种改变是有后果的。保护自然环境不光是鱼、树的事情,和人类的未来有关。”
1935年8月30日,西尔维亚厄尔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小时候她和全家去海岸游玩,一个和陆上完全不同的海底世界激发了她的兴趣,这个新世界神奇又迷人。等全家搬到佛罗里达州之后,厄尔直接把墨西哥湾当成了自己的“海底花园”。厄尔将最近一段时间描述为“每天都生活在伟大的未知世界旁边”。
第一次尝试潜水是在16岁,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1968年,已有四个月身孕的厄尔参加了一项深海探险活动,乘坐世界上第一艘现代潜水器潜入海洋,成为第一位在海底凝视海洋的女科学家。
“1930年,人类第一次下潜到海平面下一公里。他们看到自己从未看过的景象。当时我还是孩子,只能在《国家地理》杂志读到探险家先驱们的故事,他们看到人类以前从未看过的景象。而现在你们可以共享他们看到的东西。”
2009年的一次颁奖礼上,厄尔巧遇谷歌地图负责人。她直言不讳地指出虽然谷歌对陆地地图做得很好,但对于占了整个地球面积70%的海洋却完全忽略了。谷歌地图随之与厄尔的公司开展了合作,而现在,用户已经能够直接通过谷歌地图看到他们想看的绝大部分海洋区域地貌以及生物。
“海洋不单单是水,更像一锅汤,充满了生命。我总是和没有潜过水的人说,应该把它列在清单上,这是死之前一定要做的事情之一。”
“去年12月,我在夏威夷潜水。即使在黑暗的深海中,也会有珊瑚生长。它们的历史可能有7000年之久,很多深海珊瑚被看作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即使在万米深的海底,也会有生命存在。”
詹姆斯卡梅隆曾于2012年3月成功潜入11000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世界最深潜水纪录。而他所使用深海潜水器中的机械手臂部分,正是由厄尔女儿女婿经营的公司制作的。
“事实上詹姆斯卡梅隆也是我多年的好朋友。我知道他不仅拍出了很多伟大的电影,也靠它们赚了不少钱,这是好事。自1960年后,这是首次有人再度进入地球最深处,并成功返回。”
1960年到2012年,这之中时隔52年。不久前厄尔到上海海洋大学参观,得知他们正在研发能够下潜万米的潜水器,她说:“希望不要再等52年。”
在厄尔看来,卡梅隆的冒险不仅仅停留在个人探险的层面上,他还与全世界分享自己的探险所得,让所有人从他的探险中获益。“他本人也指导过不少以海洋为背景的电影,虽然主题与科学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他的作品非常有力量,某一些程度也在激发我们对海洋的热爱与保护。”
由于痴迷于海底探险,厄尔与前夫共同创建了深海工程技术公司。很多人问厄尔操作潜水器是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她的答案是“比开车还要简单”。“一位友人的女儿凯蒂10岁时就操作这种设备下潜了。”
厄尔热爱海洋,她希望自己能让更多的人理解海洋的美妙。五十多年的海洋探险非但没有让她觉得恐惧或者疲累,反而越来越欲罢不能。
“人们会问我为何需要潜水、为何需要到那么深的地方去,因为人类在历史上从未在海洋中生活过,因此对海洋有一种天生好奇,而好奇心正是人类和其他生物不同的地方。”她指着一张拍摄于1970年的深海生物照片说,“深海有许多未知事物,到深海去不是为了开采,而是为了了解海洋生命。”
早在1970年厄尔参加“玻陨石项目”时,她就注意到了人类活动对于海底生态的影响。她发现人为污染和全球变暖对脆弱的珊瑚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珊瑚礁在海洋食物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引发了她对人类破坏水下ECO的担忧。
深海鱼虾长期被作为人类食物中的优质蛋白质来源,而这对深海生态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厄尔说海中的鱼就像是自己的邻居,自己是绝不会吃掉朋友的,就像大家不吃猫狗一样。
“人们甚至捕食深海中古老的生物。新西兰红鱼长成成鱼需要30年的时间。30年前,没人想过要吃新西兰红鱼;而现在人们将它作为珍馐美味。得益于发达的捕鱼技术,导致这个鱼群开始衰退。有着类似遭遇的还有南极磷虾,最初人们觉得它们数量巨大,但伴随技术的进步,人们肆无忌惮地大量捕杀。各大洲的船只开往南极,只为捕杀磷虾。磷虾数量剧减,而其他以磷虾为食的物种,间接受一定的影响。”
捕虾用的拖网渔船在厄尔看来是一种极其野蛮的工具。它刮掉了海底的一切,包括植物和其他鱼类,只为获取网中的虾。这就好比仅仅为了抓到松鼠而砍掉一整片森林。
“我们能改变环境,也能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双方会有更长久的未来。远洋不属于任何国家,它有多大人类就有多大义务去保护它们,全世界每个人都有义务、有力量作出努力。善待自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