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的专项规划,在审批前由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核检查。审查小组应当提交书面审查意见对该《报告书》进行了审查,提出修改意见。会后,环评单位根据审查小组意见对报告书进行了补充修改并于近日提交修改稿。审查小组根据修改稿提出了审查意见。
现将审查意见印发你们,请按照审查小组意见对桂平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2020-2035年)做调整优化。
附件:1.桂平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2020-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
2.桂平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2020-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小组名单
《桂平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2020-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
2021年10月22日,贵港市生态环境局在贵港市主持召开了《桂平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2020-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技术审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贵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农村局,桂平市发展和改革局、工业贸易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贵港市桂平生态环境局,广西桂平市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广西桂贵环保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代表和5名特邀专家,会议由市发改委、工信局等有关部门代表和邀请的专家共9人组成审查小组(名单附后)。审查小组听取了广西桂贵环保咨询有限公司对《报告书》主要内容的汇报,经讨论和评议,形成审查意见如下:
为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桂平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凭借茶叶、腐竹、桂圆、肉桂等农副产品优势,以特色发展为原则、品牌打造为支撑,优先发展健康食品、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以及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的食品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桂平市人民政府决定在社坡镇实施《桂平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园区位于社坡镇以西,桂平市区以东,范围东至荔玉高速,南至荔玉高速出入口引线,西至望江岭,北至木旧塘,总用地面积452.56hm2。其中已符合过渡期城镇开发边界的31.26hm2为一期开发范围,剩余421.30hm2为二期和远景开发范围。其中,非建设用地主要为农林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主要由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构成。
建设辐射华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升级,以桂平市特色腐竹加工产业为主导,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打造增值链,形成“一业带百业”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推动桂平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将桂平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园打造成为:发展集聚、驱动创新、生态循环、配套完善、地域标识彰显的特色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综合区。
中国华南绿色高端腐竹生产加工基地,广西-东盟特色农产品产业示范区,粤桂特色调料加工集聚区。
产业重点发展趋势为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主要以腐竹现代化加工及出口为主导产业,以大米、淮山、香料、禽畜、茶叶等农副食品的精深加工为兼容产业;并发展与之相关的冷链物流、展示交易、检验检疫、电子商务、工业旅游科普教育、消费体验.品牌包装、生活服务等配套产业。
全力构建园区“1+5+N”的现代农产品加工的产业体系,即全力发展一个主导产业:腐竹现代化加工及出口,加快发展五大兼容产业:大米、淮山、香料、禽畜、茶叶等农副食品的精深加工,积极推动其他配套产业融合发展:冷链物流、展示交易、检验检疫、电子商务、工业旅游科普教育、消费体验、品牌包装、生活服务等。
五组团:围绕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形成的综合服务组团、围绕仓储用地形成的仓储物流组团、中南部的综合食品加工组团、中部的腐竹加工组团和东北部的特色农产品加工组团。
根据特征污染物因子补充监测结果,评价区各监测点的氨、硫化氢均达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附录D的浓度限值;非甲烷总烃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中的标准限值。
从2018年到2020年,桂平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域环境空气中的NO2、PM10、SO2日均值均满足《环境空气品质衡量准则》(GB3095-2012)二级标准的要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根据环境公告和补充监测,郁江国控郁江口断面达到《地表水环境品质衡量准则》(GB3838-2002)的III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区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
本评价地表水各监测断面各监测因子均达到《地表水环境品质衡量准则》(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要求,区域各地表水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由于悬浮物、色度无评价标准本报告不评价。
从2016年到2021年,桂平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园规划周边区域地表水社坡河上游的COD、氨氮、SS浓度均呈下降趋势。
由监测结果可知,U1、U2、U3监测点监测期间细菌总数均出现超标现象,最大超标倍数3.9;U1、U3监测点监测期间总大肠菌群出现超标现象,最大超标倍数533;U2监测点监测期间锰出现超标现象,最大超标倍数15.5。其余的各监测因子均符合《地下水品质衡量准则》(GB/T14848-2017)中的Ⅲ类水质标准。U2西山冲屯附近存在矿山。
本次监测的敏感点除了N4友和冲屯夜间监测值超标外,其余敏感点监测值均达到《声环境品质衡量准则》(GB3096-2008)1类标准。
根据监测,S1~S2监测点各监测因子的监测结果均达到《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第一类用地的风险筛选值标准要求;S3~S4监测点各监测因子的监测结果均达到《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第二类用地的风险筛选值标准要求;S5监测点监测结果达到《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中规定的风险筛选值标准要求。
社坡河底泥各监测点的监测因子均能达到《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的风险筛选值(基本项目)标准要求。由于桂平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园现状为山地、丘陵,且周边乡村生活污水不含有重金属因子,根据调查上游社坡镇镇区企业排放污水中含有少量重金属成分。同时,根据与本次评价中区域土壤监测数据对比,河流底泥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相近,。
工业园所在地为低矮的丘陵地形,地势平缓有沟谷切割,主要以农业植被分布,低山丘陵及山脚平地主要以灌木、灌草丛分布。规划用地除已入驻企业有部分工业用地外,其余用地大部分为农业用地,主要种植作物;另有部分自然村屯居民住地。
规划区所在区域植被属亚热带,评价区域内人类活动较多,原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现存植被多为次生植被及人工植被;野生动物组成比较简单,种类及数量较少。规划评价区内未发现有国家及地方保护动物,未发现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没有涉及国家野生动物栖息地。规划及周边地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形态主要为面蚀,其次是沟蚀,属于微度~轻度土壤侵蚀区域。
(一)由于规划区内布置有村屯,生活垃圾污水排放量较大,社坡河该段上游上设有饮用水水源并划定有饮用水源保护区,水环境质量、水环境容量成为规划产业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部分规划生活服务组团位于产业园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因此园区粉尘、恶臭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成为规划产业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三)产业园建设是一种滚动建设的工程,区域污水处理系统及管网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的建设进程是产业区建设的环境制约问题之一。
(四)产业园内的固体废物处理将成为企业进驻产业园的影响因素,制约产业园的发展。
(五)规划部分用地涉及占用和临近基本农田,产业园开发对区域环境风险防范带来压力。
为保护园区内及临近村庄的环境空气质量,必须严格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保证园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不超过大气环境承载力。
各产业园建成后引入的企业将配备各种产生噪声的设备,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尽量在企业周边种植绿化带,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对工业区声环境的影响。
产业园的地下水多为型和覆盖型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地下水埋藏较浅,补给条件较好,易渗透。入园企业若不做好基础防渗,企业生产时的物料跑、冒、漏、滴现象和物料堆场被雨水淋溶下渗都会造成地下水污染。
进入产业园的企业,厂房应做好地面防渗处理,完善企业检修制度,杜绝跑、冒、漏、滴现象;企业堆场必须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进行建设和管理,涉及危废贮存的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中的有关管理要求执行;污水池和污水管网须做好防渗处理,同时企业在入区后,应针对各类企业的特点采取相应地下水污染防范措施。
园区规划实施开发建设,使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性质发生改变,由于土地利用性质的改变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的格局,影响是长期、不可逆的,原有的地形地貌和生物种类也发生明显改变,对评价区陆生生物物种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
园区运营期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职工生活垃圾和少量污水处理站污泥。按规划,园区生活垃圾纳入当地环卫部门生活垃圾处理范围,送垃圾填埋场处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尽量做到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有害固体废弃物管理条例,采取封闭式单独储存、收运及委托有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理。
园区规划的实施,将加快本区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带动和辐射全市的各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带动周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与此同时也缓解就业压力,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规划区范围内现有的各村庄存在使用自备井水作为饮用水源的情况。在本次规划实施后,规划园区区域范围内将配套建设供水管网,用水由规划区水厂统一供给。
园区周边有村庄,而且园区离镇区较近,工业园区应考虑从控制开发强度、适当减少用地规模,引进低污染行业、减少镇区周边工业用地(或改为居住用地等)以及采用集中供热、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减少废气污染的产生,以减少废气对区域环境空气的影响,满足区域环境质量功能的要求。
由于受纳地表水环境容量较小,尤其是社坡河的水量较小,化学需氧量、氨氮容量不大,新增排污口应谨慎考虑设置,并对现状排污口的水量及排污量及时进行评估及调整。因此,园区应以污水处理厂规模作为园区排水量的控制手段,保证排污量在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对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分析、规划方案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可承受范围内。
总体而言工业用地安排在侧风向和下风向,为防止产业园废气对居住区环境空气和基本农田产生不利影响,应以大气污染不重且排放废水含氮量较小的企业为主。
从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产业园周边有村庄、学校等敏感点,在这些敏感点周边规划的工业用地应禁止布置空气污染严重、存在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泄漏风险的企业。
产业园不可盲目扩大规模,应引进废水排放量少的企业。大气污染物由各企业处理达标排放。
应适当限制工业区工业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强度,区域环境容量方能承载工业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有序引导现有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行业企业有序退出。
园区规划发展规模应满足“水十条”“大气十条”2020年以及2030年的环境质量目标,合理确定环境承载力核算依据,根据环境容量控制管理方案优化调整规划发展规模。
本规划方案环境风险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风险类型主要为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等,通过对环境风险的分析,制定相应的环境风险减缓措施和防范环境风险的应急预案,可以降低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危害,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造成的污染危害,保护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
(一)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管理规章和制度、设定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设定环境准入条件、建立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控制设施建设、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生态建设与生态修复、资源与能源替代、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工业废水的非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具有应急处理的能力;建设项目的排污口设置必须符合排污口的规范化要求;建设项目应根据要求设置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1认证。
(二)对各建设项目的工业废水、工业大气污染源、生活大气污染源、工业及工业区交通道路噪声、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地下水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措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安全卫生防护、生防护林带提出具体的污染防治措施要求。
(三)合理确定取水点及取水规模;临近水源地的区域应避免工业区产生的废气进入水源地。
(四)《规划》所包含的近期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应重点分析项目与规划产业、用地布局、“三线一单”的符合情况,强化工程分析、环境风险评价和环保措施的可行性论证。有关社会经济概况、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利用规划环评及相关评估材料内容或予以适当简化。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部令第4号)要求,本规划环评信息公示采用网上公示、现场张贴公示和登报结合的方式。
信息内容包含规划名称,规划的建设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进一步明确产业园的产业定位,明确主导产业;严格园区环境准入,严禁与园区产业定位及环境保护要求不符的项目入驻。
1.在园区规划增加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立完善产业园内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包含一般工业固废处理设施以及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完善生活垃圾处置措施及设施配套。
2.尽快完善各产业园供水设施及配套雨水、污水管网,确保污水进入各产业区污水处理厂。
(三)秉承生态保护优先的策略。进一步优化开发方案,落实环保对策措施。加强本《规划》与有关规划、区划的协调,确保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等管理要求。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四)明确生态保护要求。设置与园区开发相关的必要的生态安全空间,各类开发建设活动须符合相关管控要求。下一步注意园区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协调。
(五)合理园区开发强度。建立和强化环境保护管理机制,避免或降低园区开发等对重要生态敏感区的影响。
(六)加强生态保护、污染防治措施。严格园区建设项目管理。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取水水资源保障设施建设;加快区域污水排水管网和处理设施的建设,实行雨污分流和污水分质处理,园区污水应排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七)加强环境风险防范。严控园区内危险化学品运输、存储的环境风险,落实园区环境风险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区域应急联动机制,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2)重新考虑拆迁安置规划方案,不能只考虑规划区占用才搬迁,还应考虑大气防护距离等,该整体搬迁的村庄就整体搬迁
合理设置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及处置规模,完善园区循环回用水处置设施建设规划。
(九)强化长期监测和跟踪评价。建立园区环境管理,针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长期累积不利影响,建立预警机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每隔五年左右进行一次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规划》修编时应重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前贵港市已经颁布了“三线一单”划定方案及实施意见,按相关意见要求进行建设。
环境空气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浓度限值要求。
地表水环境质量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悬浮物符合SL63-94《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
声环境质量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标准相关要求。
正常情况下,工业园污水不排入地下水,但规划应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同时对引进的企业严格要求做到落实好相关环保措施,强化污染防治措施和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改善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
规划修编实施后,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在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严禁规划建设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是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以清单方式列出的禁止、限制等差别化环境准入条件和要求。
《规划》符合桂平市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要求。《规划》实施后由于区域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工业固废、生活垃圾排放量增加,区域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等将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园区规划在下一步实施过程中应依据《报告书》及本审查意见,做好区域环境质量目标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管控要求,优化园区规划规模、产业定位与布局,科学论证园区燃料使用、园区污水排放去向及环境可行性,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满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使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有效控制、减缓《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
报告书编制质量《报告书》在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规划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和《规划》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预测和评价了《规划》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估了规划区域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开展了环境风险分析和公众参与工作,论证了规划产业结构、布局、规模、环保基础设施的环境合理性,提出了《规划》优化调整建议、避免或减缓不利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以及规划区生态环境准入要求。
专家组认为,报告书在根据本审查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可以作为规划下一步调整和实施的参考依据。
1.补充复核最新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环境管理文件;核实规划内容、规划指标、规划产业、规划时限、规划图件等相关规划内容说明;补充本规划与目前已经核批的规划的相符性分析;复核各分区主导产业及辅助产业空间布局说明;核实一类仓储二类工业用地规划,补充主要规划产业特征污染物总类、规模测算依据及类比污染源数据调查,复核各分区规划废水、废气等污染源强核算。
);补充完善现状监测数据;核实补充完善园区现有环境问题调查,补充核实园区资源、环境制约因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基本农田保护的依据法规及文件等)。3.补充与最新的贵港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意见的相应指标体系的相符性分析及叠图说明;补充完善各分区规划的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补充完善各分区的禁止、限制及一般空间管控方案,核实补充“三生空间”划定成果及图件;补充完善园区“三线一单”工作成果及图件(规范的规划环评成果)
。4.复核大气环境预测结论及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数据,完善大气环境承载力及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原则,补充核实甲醇使用规划的可依托情况、环境影响、环境风险及环境可行性分析,补充完善大气污染物污染防治措施规划要求(污染物类型、大气高架源及低架源布局等
)。5.核实工业废水及生活垃圾污水产生量,核实现状水质调查、枯水期水文参数、排污限制,核实完善水环境承载力分析;补充细化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选址、服务对象、建设进度、工艺、排污口规划设置存在问题调查;按照《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的指导意见(试行)》,补充与生态功能区规划管控及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的相符性分析;补充完善河流的水生生态现状调查数据、鱼类三场分布及保护要求,完善水生生态影响分析,核实水生生态补偿恢复措施规划要求;补充完善规划河流排污口设置的环境可行性分析,补充核实园区拟入驻排水企业自行处理达行业标准的要求与园区废水相对分类集中处理环保原则的规划可行性及相符性分析,进一步完善污水工程规划的优化调整建议;补充完善进驻企业在让水受到污染的东西排放方面的限制要求。
7.核实产业用地规划性质、布局、产业类型及特征污染物排放影响;核实区域重金属污染控制指标来源及控制措施要求;补充完善有机废气产排来源调查及污染防治措施;核实调料、肉类加工产业工艺路线及污染物产排情况分析,核实其生产的基本工艺,核实是否有屠宰、配色、冷链等工艺,补充完善各类产业入园规划的环境可行性分析。
)。9.核实甲醇及规划各类产业的各类环境风险源识别及主要环境风险类型,完善各分区主要环境风险受体及影响途径调查,补充完善环境风险分析内容;补充完善园区环境风险三级防控措施及环境应急物资规划要求。
贵港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桂平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2020-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通知.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