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食基金数据研究小组,对FAO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动物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有关数据,进行了系列可视化的建模,将庞大的数据库变成任何一个人都看得懂的图表。
在图表的解读过程中,我们感觉其中依然有不少冷知识尚未进入公众视野,值得分享,希望这一些数据能够拓展大家对目前中国食物体系的认知与了解。
虽然在国内产量和进出口差额方面都是水产居首,但作为食物消费的部分,水产却屈居第二,原因是大约有15%的水产被用于饲料加工。
2013年,中国主要动物性食品消费比例为:猪肉27%,水产24%,牛奶22%。其中,部分动物产品会作为饲料用于养殖业:水产海鲜类约有900万吨(占其总量的15%),牛奶约有180万吨(占其总量的3.5%),其余部分立即进入食品市场。
从图表2中能够准确的看出,用作饲料的各种动物性原料中,海产品占比最明显,而牛奶、动物脂肪及各种肉类的比例则是微乎其微,也就是说,海产品不仅养育了人类,也养育了庞大的动物群体。
那么,是哪些动物群体需要海产饲料来喂养呢?依照我们的生活经验,你可能已猜到,水产养殖和皮毛动物(如貂)会有很大的需求量,但你也许想不到,还有一部分海产饲料被用于了禽畜(主要是猪、鸡)的饲养。
原来,工业化养殖环境下,食物的来源单一,只靠植物性饲料(如玉米面),不足以满足被养殖动物的蛋白质需求。
比如,对于生产期和育子期的母猪来说,特别需要动物蛋白的支持,而笼养鸡因为没有办法在室外捉虫子、吃草籽,体内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同样是需要人工饲料来补足。
相比而言,海产品加工成的饲料是目前成本最低的动物蛋白补充品,所以也就成为了目前禽畜养殖饲料的来源之一。
我们都知道,食物链在向上传递的过程中能量会耗损,中间环节越多,食物能量的利用率就越低。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人类大量的肉食消费,导致全球至少有45%的粮食谷物被用于动物饲养(在美国,这个比例更大,约为70%),而我们喂给动物吃的蛋白质和热量最终只有10%会被人体利用,其余90%都在传递过程中耗损掉了。
当我们为了肉食需求盲目扩大畜牧业规模时,世界上却还有相当一部分饥饿人口尚未实现基本温饱。据2017年联合国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世界饥饿人口达8.21亿,每九个人就一个挨饿中,极度饥饿达1.2亿。饥饿人口最多的地区不是非洲,而是亚洲,超过五亿。
如果能够大幅度的增加植物性饮食的比例,略过中间动物的能量耗损,节约出的粮食可完全解决全球饥饿问题。
在海产饲料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对动物性食品的过量消费需求必然会使得位于食物链下游、作为蛋白补剂的海产饲料需求量超负荷增加。
而作为海产饲料原料的小型鱼虾,本来是大型鱼类的食物来源,或是它们尚未成长起来的子代,就这样为了填补工业化养殖的营养缺口,被“底拖网”没有保留地捕捞上来,直接引发海洋生态的恢复再生能力被严重干扰,加剧了海洋资源枯竭的速度,这实在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操作方式。
第二条冷知识:中国水产鱼类的生产和消费量世界第一,占据世界总量的36%(2013年)!
图表3:中国食品消费总量 Vs. 世界五强(1993& 2013)(单位:万吨)
在这张图中,对比红色(1993)和蓝色(2013)两个相隔10年的年份数据,我们得知中国肉蛋奶消费总量均出现非常明显地翻倍增长。除了牛肉、牛奶消费总量排名世界第三,其他品类均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水产品的增长率相比其他几个国家更是最为悬殊,而日本作为海洋国家,其水产消费占比不增反降。
从图表4中我们正真看到,中国的猪肉和水产品的出产量一直是最高的,1995年之前猪肉产量比例绝对高于其他任何品类,然而在2000年左右,猪肉和水产品产量几乎持平,2000年之后水产量超过猪肉跃居第一。我们常常在媒体上听到肉的消费总量世界第一,原来水产品才是中国动物性食品消费的“龙头”。
图表5:世界主要动物产品的产量比率,及中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率图(1961,2013年)
世界各种动物性食品中,中国在牛奶,水产,猪肉,禽类方面的产量都是占比最高的。在近60年前的 1961年,中国的各品类产量在世界占比都非常低。但到了2013年,中国国内猪肉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46%(这还不是消费量,如果算上进口量,总消费量超过世界总量50%),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占全世界的36%,鸡蛋产量占38%。
在中国人口占全世界20%的情况下,这确实是非常高的比例,也说明相比世界别的地方,中国人吃了过多的动物产品。
第三个冷知识:本土水产不能够满足需求,我们还进口了世界出口总量15%的水产鱼类(2013年)。
世界主要进口动物产品产量比率及中国占世界进口量的比率图(1983,2013年)
综合上面两张图表我们得知:除了牛奶、水产外,中国的动物产品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仅有少量的猪肉、禽肉、牛羊肉和牛奶的进出易。
水产进口于1980年至今稳定发展,至2013年,进口量大约是生产量的20%, 进口比例占世界进口总量的15%,这一些数据清晰地表明目前国内渔业捕获量已无法承载庞大的市场需求,需要国外渔业资源的“救济”,而个中原因并非是渔船作业效率低或船只数量不足,而要归因于国内庞大的水产需求量及掠夺性捕捞造成的海洋资源没办法恢复的状况。
目前本土渔业因近海资源耗竭、出产量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需要依靠国外进口维持供需稳定,而全球近80%的渔业资源枯竭,这样的食物体系显然是不可持续的,短暂的供需平衡很快会被打破。
可以想见,如果人类在面对海洋资源时继续保持目前的惯性,一定会有被迫放弃海产品消费的一天,而这一天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就会来临。
与从现在开始主动采取一定的措施不同的是,当我们被迫放弃时,海洋已不再有生命的气息,想要全面恢复更是无从着手。
因此,即便人类在过往的数十年间盲目捕捞,给地球带来严重的生态失衡,但最好的行动时机仍然是当下。
抛开可持续性发展不论,即便从个体健康的角度,如果了解到:吃海鲜=吃塑料(可跳转查看原文),那么即便再有放不下的口欲,恐怕也要慎重选择了吧。
另外,既然工业化养殖的禽畜会使用海产饲料,那么塑料微粒的含量经过食物链的累积后浓度加倍,这样的肉,我们真的要吃吗?
说到这里,不妨请各位参照“良食倡议”中“植物领先”和“动物福利”两大原则对自己的日常饮食进行调整:
这样不仅减少了水产品的直接消费,也通过拒绝购买工业化养殖下的肉蛋奶产品,降低了海产饲料的需求量,真正从源头为海洋生态的恢复创造空间。
为了地球的明天和人类的永续生存,是时候全面检视我们过往建立的食物体系当中不可持续的环节,并及时做出调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