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入侵物种:罗非鱼、小龙虾、巴西龟,谁是最后的“终极杀手”。起初,面对成千上万的海星,渔民们皱着眉头不知道怎么是好。不过两天时间,便有大量商家蜂拥而至,疯狂抢购。原本3元一斤的海星,一夜之间涨到5元一斤————还没有货,得排队等渔船回来。
网友直呼:没有中国吃货解决不了的问题。网友的话充满调侃,但无疑折射出中国吃货对个体生物的巨大“杀伤力”。不过,作为一个纯钓鱼者,笔者接触过不少鱼虾蟹。真实的情况远没有网友想象的那么简单。我国正面临着外来物种的巨大入侵。
罗非鱼、小龙虾、巴西龟是外来物种的典型代表。现在他们已在一些地区被淹没了。打猎活动已经进行了几次,大部分都取得了成果,只能说是“按下了暂停键”。
罗非鱼应该在外来物种中扮演“动手”的角色。令人惊讶的是,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外来入侵物种。50、60年代,我国物资匮乏。为了丰富国内蛋白质原料供应,莫桑比克罗非鱼首次从泰国和越南引进。鉴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养殖条件,培育出来的罗非鱼规模较小,所以只是在几个小地方做试验,并不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1978年被视为罗非鱼产业的转折点。今年,珠海水产研究所从泰国引进尼罗罗非鱼,与莫桑比克罗非鱼配对。第一代罗非鱼杂交,为罗非鱼规模化繁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几年,二代、三代混血罗非鱼相继推出。罗非鱼的体质、适应能力、抗缺氧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小苗育成成功,剩下的就是育种的表现了。罗非鱼果然不负众望。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08年,罗非鱼的年产量还不到100万吨,但到了2019年,产量已经攀升至194万吨。此后,我国罗非鱼年产量稳定在150万吨左右。
郁闷的是,在40年的成功养殖中,罗非鱼始终没有办法打开国内市场,拥有百万吨的罗非鱼严重依赖出口。美国70%的罗非鱼市场都被中国农民占领了。因为养罗非鱼赚的钱,买房买车的农民不在少数。
然而,罗非鱼走红的背后,早已暗流涌动。罗非鱼现在遍布两广、云南的大江大河。在一些河流中,特别难找到除了罗非鱼之外的第二个鱼种。罗非鱼严重挤压了当地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个体重300克左右的罗非鱼每年可以产卵2000个左右;刚孵出的幼苗在生长6个月,性腺成熟后进入产卵期。
罗非鱼除了繁殖能力强外,和黑鱼、麦穗鱼相似,还有护苗的性质。再加上罗非鱼强大的抵抗力,大部分的小苗都能长成大人。另外,罗非鱼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它捕食小至浮游生物的浮游生物和植物残体,也捕食小鱼小虾。关键是罗非鱼有吞食鱼卵的习性,产卵期比本地鱼早15-25天,所以一些本地鱼的卵正好成了罗非鱼幼苗的饭菜。
于是,罗非鱼的数量在经历了20到30年的膨胀之后,两广、云南的十几种本土鱼类被逼得走投无路,最终绝迹。最著名的是珠江。罗非鱼现在以反客为主,数量一度占珠江渔获量的20%。泛滥程度可见一斑。
小龙虾的破坏力不可以小看。小龙虾最早进入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和30年代。日本以小龙虾为牛蛙饲料,引进南京养殖。在此过程中,一些小龙虾逃到了自然水域。旅行。
真正的全民养殖小龙虾是在1983年之后开始的。这一年,中科院戴爱云首先提出了开发利用小龙虾的想法。而中国厨师也恰好改进了小龙虾的配方,一道麻辣小龙虾风靡大江南北。
小龙虾养殖进入快车道。2003年全国小龙虾产量不足5.16万吨。七年后,2010年产量飙升至55万吨,2018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63万吨。小龙虾养殖区域不仅限于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也开始了规模养殖。
事物的发展似乎总是有两面性的,这一点在小龙虾身上尤为突出。养殖的小龙虾逃到户外。广西、云南、广东的地理环境似乎更适合小龙虾的繁殖。以云南为例,90%的土地属于山地、梯田、林地,还有无数的河沟和水塘。
对于小龙虾来说,温度合适,食物丰富,这点毋庸置疑。这里慢慢的变成了小龙虾的天堂,短短几年间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数量。云南生态资源受到严重威胁。2019年开始,小龙虾正式入驻《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该品类中还有清道夫和福寿螺。小龙虾的破坏力不言而喻。
小龙虾的破坏力表现在两只大钳子上,擅长打洞。云南有很多梯田,种了很多水稻。小龙虾在稻田里挖洞,一点也不吝啬:深度足足一米,每亩梯田挖洞不少于100个。梯田坍塌,水土流失严重。你如何种植庄稼?迄今为止,已有不少于5万亩梯田被小龙虾毁坏。
其实早在2012年,云南就开始对小龙虾进行管控。元阳县和红河州每年投入数万元采购精准农药。他们曾经用五个月的时间收集了数千万只小龙虾。2013年,昆明市根据小龙虾捕杀计划,一次性联合14个县区同步作业。两年淘汰小龙虾约10万吨,遏制了小龙虾养殖扩张势头。
然而,掠夺小龙虾有时会适得其反。小龙虾内部竞争减少,但食物和资源增加,更容易激发它的繁殖欲望。再过几年,小龙虾就会成片回来。因此,发展长期有效的防治小龙虾的方法是一项长期战略。而这正是考验专家智慧的时候。
巴西龟是另一个潜在的杀手。80年代,我国将其作为观赏龟种从美国密西西比河引入广州,随后在广东、云南、广东各地遍地开花。2003年起,巴西龟养殖热潮全面启动,此后巴西龟年产量稳定在4000万只左右。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巴西龟数量已超越1亿只。数量如此之多,其破坏力就已经暴露无遗。
以云南为例,云南的百色箱龟和箱龟数量锐减,而云南本土的箱龟已经确定灭绝。当然,这些龟类数量的减少,与栖息地的破坏和肆意捕捞是分不开的。然而,在与巴西龟争夺有限的空间和资源时落败也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因此,很难摆脱巴西龟“推波助澜”的作用。
又比如台湾。巴西龟郑重进入台湾还不到30年,却抢走了当地很多本土陆龟的生存资源。台湾的基隆河曾经盛产鱼虾,但在巴西龟到来后,河里40%的蛙类、鱼虾等资源都被它占据,成为基隆河的真正主人。如今的基隆河,夜里蚊虫嗡嗡,人们不敢靠近河边。
巴西龟之所以这么壮,是因为它的摄食能力强,繁殖力强。巴西龟有点像罗非鱼。杂食性不挑食,能吃植物残体、小鱼、小虾。问题还是在于它的繁殖力。成年巴西龟一年最多可产卵3次,每次可孵化15-20枚卵。再加上天敌很少,数量没有迅速扩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明确将巴西龟列为危险物种。例如,欧盟在1997年就禁止进口巴西龟,即使作为宠物带入国内,也会被处以重罚。2001年,韩国也将巴西龟列入禁止入境名单。原产国美国也禁止巴西龟的非法贸易,以免泛滥到其他地区。
本文介绍了罗非鱼、小龙虾和巴西龟。不难看出,每个物种都有两个方面。同时,一旦它们在某个环境中爆发式生长,势必会对当地的生态造成影响。那么怎么样应对,将是现在和未来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