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是小型淡水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该鱼个体纤小,体型优美,极具观赏价值。尤其是肉质细嫩,少刺无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养殖户及消费者喜爱。由于黄颡鱼对生长环境和养殖管理要求相对严格,需把握好“六宜六好”相关技术。
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生长于水体底层,耐低氧能力比常规鱼类略差,养殖池塘要符合以下条件:一是深度适宜。水体一定要达到2米以上,如果水深不够,光照过于强烈,不适合黄颡鱼喜弱光下摄食的生活习性。二是水源充足。必须有稳定、充足、无污染的用水水源,要求全年都有优质水源供应。三是能排能灌。有完备的进、排水系统,排灌自如,建有安全可靠的进、排水口,配套建设网具等拦鱼设施。四是底质优良。池底平坦,方便鱼类捕捞,池塘底质以沙质土最好,底部淤泥控制在10厘米左右。池底必须做到保水及保肥性好,易于培肥。五是水质良好。水质符合养殖用水标准,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的水质,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以上,水体最好有活水常年流动,使水质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六是设备齐全。每个池塘面积适宜,尤其是要配备增氧机、抽水机、投饵机、养殖渔船等常用设备。
黄颡鱼是无鳞鱼,对环境要求严格,对许多药物敏感,养殖中一定要注意:一是严格清塘。无论是新、旧池塘,都一定要经过严格彻底的清塘消毒。老池塘应清除过多淤泥,只保留 10 厘米,新池塘将池底整平。选择晴好天气,采取干法清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彻底杀灭池中病原体、寄生虫及其它野杂生物等。二是适时注水。清塘消毒约7~10天,池底经过充分曝晒,池塘病原经过充分杀灭后,可注入优质养殖用水,在进水口设置相应目数的筛绢进行水体过滤,防止杂物、野杂鱼、敌害生物及鱼虫卵进入池内。初次注水深度约80厘米左右,可放入小鱼虾进行试水,确保水体毒性消失,才可将池水加到2米以上,准备放养黄颡鱼种。三是施足基肥。在鱼种放养前,要根据池塘水体情况,一次性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投放150~200千克发酵过的有机粪肥,全池均匀泼洒,以培育水体浮游生物。
黄颡鱼属小型鱼类,生长速度较一般鱼类慢,在放养中注意:一是提早放养。适当延长养殖周期,提高养殖产量。放养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但只要气温条件允许,水温能稳定在10℃左右,也可在3月或4月放养,这样可人为延长生长时间。二是品质优良。目前市场上黄颡鱼品种较多,无论哪个品种,在放养时,必须要求出自正规的、规模略大的良种繁殖场,尽可能地选择人工繁育出来的优良鱼种,这样既可保证品种纯度和生长速度,也可提高成活率。三是规格宜大。鱼种规格大,体质相对较好,生长相对较快,一般要求个体规 格 在 10~15 厘 米 , 体 重15~35 克,尽量放养 30 克/尾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四是密度合理。若主养,一般每亩放养15~35 克/尾的黄颡鱼 2 500~5 000 尾,规格较大时可适当稀放。同时,可搭配鲢、鳙鱼200尾左右,调节水质。如果是混养模式,可套养在其它养殖池内,充分的利用水体中的野杂鱼虾促其生长,每亩可套养30 克/尾以上的黄颡鱼 100~150尾。五是注意方法。每批次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大小悬殊不宜过大,以免影响生长。鱼种要求体表光滑,体格健壮,游动有力,无病无伤。鱼种入池前必须用5%食盐水溶液浸体消毒 10~15 分钟,防止将病原体或虫卵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带入池塘。搭配放养的鲢、鳙鱼宜在黄颡鱼入池半月后再投放,利于黄颡鱼生长。
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常处水体下层,喜在夜间觅食活动,在投喂中必须把握以下要点:一要饵料精细。黄颡鱼偏肉食性,对饵料中的蛋白质要求和饵料质量安全较高。人工饲养时,可将小鱼虾、畜禽加工下脚料、螺蚌肉、鱼粉等动物性饲料与豆粕、菜粕、麦粉、花生饼、豆渣等植物性饲料粉碎,搅匀后做成人工配合饲料投喂。最好是投喂全价配合料,要求饲料中 粗 蛋 白 质 含 量 在 35% ~45%,粗脂肪含量 5%~8%。二要做好驯食。对于已经驯食的人工繁育种苗,可直接按标准投喂人工饲料。而对天然野生黄颡鱼,因喜昼伏夜出摄食,还一定要经过驯食过程,使其适应白天摄食,通常要驯食1周左右。待养成定点、定时摄食习惯,开始正常投喂。三要合理投喂。黄颡鱼因个体小,摄食慢,在投喂时注意“尽早开食、少食多餐”。4月份前后,每日投喂2次,饵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 1%~3%;5—9 月份,每天可投喂 3~4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 3%~5%;10 月份后,随着天气较凉,鱼体增重,每天可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 1%~2%。四要讲究方法。饲料投喂要合理的安排,在每天水体溶氧较充足的时候进行,上午溶氧低,可少投,下午溶氧足可多投。同时,要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及鱼类摄食情况经常调整,晴天多投,阴天则少投,雨天可少投或不投。水质好,鱼类摄食旺盛时可多投,水质差,鱼类摄食差时可少投。
黄颡鱼抗病能力较强,平时做好常规消毒和预防工作,一般很少发生病害。一是防病为主。黄颡鱼属于无鳞鱼,对常用药物忍耐能力不及其它鱼类,因此要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最好能够降低病害发生机率。合理操作,在投放、运输、养殖中尽可能的避免损伤鱼体,以防在初春、秋冬低温季节感染水霉病。定期消毒,每半月可用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还能够正常的使用氯制剂进行水体消毒。常用药饵,可采取定期投喂药饵的方法,每月使用土霉素、大黄、板蓝根等拌药饵进行投喂预防。在高温生长旺季,可适量添加抗生素类药物,以防细菌性疾病发生。二是有病早治。黄颡鱼常见病害有水霉病、细菌性烂鳃病、水肿病、肠炎病、小瓜虫病等。若发生疾病,要及时请专业技术人员准确诊断,尽早尽快对症用药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治疗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的绿色渔药,不可使用硫酸铜、敌百虫、高锰酸钾等敏感药物。
黄颡鱼相比常规鱼类,耐低氧能力差,且个体纤小,容易受惊,对养殖管理要求比较高。一是调节水质。黄颡鱼喜欢清爽的水体环境,需要时刻保持水质清新,水体透明度要达到35厘米左右。因此,必须定期换水。五六月份,每月换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30厘米左右;7—9月份,每半月换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15厘米左右,全年保持水深在 2 米左右。二是适时增氧。池塘须按配备增氧机,根据天气、水体质量情况科学开机增氧,晴天坚持凌晨和午后开机 1 小时,阴雨、闷热天气要提前增氧,增加开机次数和时间,补充水体溶氧,使水体溶解氧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三是强化管理。坚持日夜巡塘,观察鱼类生长情况,发现安全风险隐患及时排除。最好能够降低车辆、行人或动物等进入养殖区惊扰鱼类,以免发生应激反应,给黄颡鱼生长创造安静安全的养殖环境。
请关注,点击我的头像进入或在今日头条搜索{吉山花瑶}个人主页能查看我的更多作品,今日头条会对关注者推送我的更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