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工程化鱼类养殖技术初探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案例展示 > 英国ladbrokes官方网站

池塘工程化鱼类养殖技术初探

2024-02-11 21:48:03 英国ladbrokes官方网站

  抚州市财政局和抚州市科学技术局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水质调控对池蝶蚌育苗影响的研究);江西省科学技术厅项目(不同季节池蝶蚌摄食藻类筛选及对蚌生长影响的研究 S2021ZPYFE0491)。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出台,各地水库、湖泊、江河等自然水域的网箱养鱼、肥水养鱼等被禁养或退养,水产市场水产品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大。 为缓解鱼蛋白供应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开展环保型、高产量、集约化的现代化水产养殖模式探索显得很重要。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又称“跑道鱼” 养殖模式)是在池塘、水库或湖泊里,按总水面 2~3%的比例,建一套相对独立的水槽养殖系统(主体水槽,配备推水系统、增氧系统 、吸污系统、电控及自动投饵系统等),水槽内的水体通过气流的推动,不断循环流动,同时通过特定的曝气装置向水体增氧,使鱼儿在集中的有限空间内实现高密度养殖;养殖产生的粪便及残饵随水流被推入集污区沉淀,然后由系统定时自动抽取到尾水处理系统(水培蔬菜)进行集中处理,来保证养殖水体的持久清洁与水质良好 。 另外,在系统运行方面,循环水养殖系统采用热泵运行,比燃煤节省费用,可大大降低运行成本 。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在江西省还属起步阶段,此次我们率先在抚州引进该模式,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试验示范,提升和熟化养殖技术,在全市应用推广,促进抚州水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笔者所在团队利用所建工程化循环水养殖设施,开展了循环水养殖鱼类试验。

  试验选用三条 5m×26m 的水槽,配套辅助增氧装置等推水增氧设施、100m 2 的集污池及底部吸尘式废弃物收集装置。 此外,外部的水体生态净化养殖区配备水车式增氧机、叶轮式增氧机、涌浪机等设施、放养鲢鳙鱼、吊养池蝶蚌、浮床养殖空心菜等生物净化措施。

  建议应先考察鱼苗场的养殖环境和种鱼质量情况,挑选出正规的鱼苗场,优先购买种鱼体质健硕、无病毒源的鱼苗后代,鱼苗挑选时要选择鱼体干净、鳍条完整、体质健康、黏液丰富、逆水游动能力强的鱼苗进行放养。

  在确定放养前,先将少部分鱼苗(3 ~ 20 尾不等)用网箱放在环沟里试水,观察鱼苗环境适应能力(如成活率、鱼苗活力等),2~3d 后若鱼苗无死亡情况且鱼苗活力良好(逆水游动能力强),再进行正式的鱼苗放养,否则就要重新调水、换水等,并进行二次试水。

  鱼苗正式放养前须做消毒处理(可选用高锰酸钾或聚维酮碘微浓度浸泡鱼苗 10~20min),杀灭鱼苗可能携带的外来病毒,再由专业技术人员轻放入水槽里。 具体放养情况详见表 1。

  鱼苗放入 2~3d 后,对其进行投饵驯化,参考“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自动投喂点选择在水槽进水口,可在饵料投喂点架设遮阳棚,每日投饵 2~3 次,并随水温变化适当调整投喂量,在投喂 1h 后检查残饵情况,及时作出调整饵料投喂量。

  施肥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建议饲养前期在净水区施尿素 4~5kg 或过磷酸钙 3~6kg,来保证水体的浮游生物量;后期则改用 EM 菌进行水质调节,视情况1 次/ 月。

  早晚各巡视一次,主要检查水体颜色变化,鱼苗生长和摄食情况,即时捞出离群独游个体和生病个体,并进行病害检测。

  养殖过程中,每隔 1~2 月对池水进行理化因子检测,实时掌握水质动态变化。 水样抽检选取固定的 4个采样点(见图 1),时间为当日上午 9:00,试验先测量透明度,然后利用采水器采取离水面 30cm 的水样,并用无锡奥克丹便携式水质分析仪 W-I 测定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同时用美国安诺 ChloroTech 121D 测定水体叶绿素 a 与藻蓝蛋白含量。

  数据记录用 Excel 2013 和 SPSS 22 0 处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s 多重比较分析各组间的差异显著性。

  水质检测结果为:试验期间各点位间水体透明度变化范围为 32~52,其中 6 月 30 日的 4 号点位透明度最高(52),且次日的四个点位均高于其他时期;表层温度变化范围为 23 2~33 9℃,其中最高温在 9 月 6日;叶绿素 a 浓度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总体变化平稳,范围维持在 96 42~132 0ppb;藻蓝蛋白含量总体变化偏大为 1154~4492cel;酸碱度变化范围为 7 45~9 06,变化平稳;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在养殖期间均呈现较低水平,不过养殖后期的亚硝酸盐浓度相对偏高,也在控制范围;磷酸盐变化范围为 0 003~0 006mg/ L。

  2021 年在三条水槽中分别选择了湘云鲫、黄颡鱼、加州鲈开展养殖技术探讨研究。 10 月份之后开始陆续捕大留小,直到全部出售,一共收获湘云鲫 14210kg、黄颡鱼 8916kg、加州鲈 8225kg,换算单位面积产量为湘云鲫 109 3kg/ m 2 、黄颡鱼 68 6kg/ m 2 、加州鲈 63 3kg/m 2 ,成活率为湘云鲫 91 89%、黄颡鱼 87 38%、加州鲈78 59%,利润分别为 5 万余元。

  根据表 2 水质分析结果及技术人员的现场观察,养殖期间,池塘水质总体清澈、嫩爽,水面油膜少;藻蓝蛋白低,叶绿素 a 和亚硝酸盐含量平稳,水体藻相更稳定,适宜鱼类的生长。 根据表 3 统计数据反应,鱼类生长情况正常,存活率达到 75%以上,而根据养殖鱼类经济效益分析,三种鱼类养殖利润均达到 5 万余元。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是利用大水面净水方式将高密度养殖区用水进行生态化处理,进而达到池塘自净效果,是生态健康养殖的好举措。 目前,全国各地同行已在草鱼 、墨瑞鳕 、杉虎斑 、中华沙鳅 、美国鲥 、黄颡鱼 等水产经济动物中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和应用示范。 通过 5~7 个月的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湘云鲫、黄颡鱼、加州鲈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收益和水体净化效果,说明该模式下养殖这 3 种经济鱼类是值得应用和推广的一种生态养殖新模式。

  另外,在系统改进方面,沈美雄等 在鳗鲡自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发现了一种水面双路排污器,具体是通过拦鱼孔板将排污器分为进污区与排污区,进污区共有通向养殖池底及养殖池水面的带有池面污物收集臂板的两路进污通道,具备导流养殖池池底及池面污物至鱼厕所,截留大颗粒杂物及病死鳗鲡的功能,值得借鉴和后期改进。

  本次试验在实施养殖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可避免的发现了一些问题,以便在后期的循环水养殖中引起注意,少走弯路,减少损失,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 建议如下:(1)水流推动设备养殖前期每天 1 次,每次 1~2 个小时;中后期每天 2~3 次,每次 1~2 个小时。 (2)粪污收集设备耗电较高,建议养殖前期每隔 5~7 天开启一次;后期每隔 3~5 天开启一次,以减轻用电消耗。 (3)加州鲈发病较为频繁,成活率略低,建议加强养殖期间的池塘消毒和鱼病防治工作。 (4)相比 3 种鱼类,湘云鲫抗逆性最强,成活率最高,值得优先推广。 (5)减少非必要人员惊扰,为鱼类营造安全的生长与摄食环境。

  请关注,点击我的头像进入或在今日头条搜索{吉山花瑶}个人主页能查看我的更多作品,今日头条会对关注者推送我的更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 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 返回顶部